top of page

點解要自己遊行自己數?

*原文刊登在立場新聞

利申:筆者不是要拆大台,也不是要為警方背書。雖長年身在海外,每年回港探親如遇上六四七一也多會參與。

前文提出新的統計方法,以crowdsourcing的方法來統計流動人口統計。七一將至,究竟將會有多少人參與遊行?公民運動的出席人數對大眾而言只是一個數字,對組織者是政治籌碼,對當權者則如芒刺背,只有少數人願意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幸地,筆者沒有民脂民膏可以揮霍,打賞勇夫各一千大洋,另補膳食,齋坐遊行,釣魚打機。只有不體貼的呼籲大家貼錢貼時間,坐言起行,善用手機,自己遊行自己數!

在筆者而言,知道真實的出席人數有多重意義。第一,最簡單的理由,就是不希望出席人數被誤用.作為公民運動的一員,大部分參加者只想表達一些訴求.只要訴求合乎情理,一個負責任的政權理應回應;相反,不負責任的政權即使有多數倍的人數也不會理會。第二,一般傳媒對公民運動的描述只會引用組織者或警方數字(較多是組織者數字),如此一來,歷史也只能以一些未經證實的數字為根據作記錄。作為後人之鑑,歷史應建基於較接近事實的描述,希望尋找真實出席人數作為歷史參考,一堆"堅離地"的數字只會令公民運動遠離事實和人群,令參加者卻步。第三,任何人口統計數字,包括學者的估計,都有誤差範圍(margin of error)。例如,一個估計有1,000人參與的公民運動,如有20%的誤差範圍,即表示實際人數很可能在800至1,200之間,如翌年估計有1,100人參與同一運動(另加這個數字的誤差範圍,如10%即實際人數可能在990至1,210之間),只描述這兩年有100人的增長是無意義的,因為兩個數字的誤差範圍太大,有可能是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所以,只引用或分析人口統計數字而無視誤差範圍容易造成誤判。

探究公民運動的出席人數不須踏進陳某筆下八奇的思考領域¾各取所需,歷史也不應只是組織者或當權者的專利,大眾對於公民運動的認知和訴求更不應建基於一些未經證實的數字上。求真的精神是参加者對示威訴求最好的自重, 也值得他人的尊重。本文希望引起大眾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並誠意邀請参加者,自己遊行自己數!

賣賣廣告: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有關這個計劃的網站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